Stock Issue - 從辯論到職場,任何計畫缺一不可的關鍵要素
簡單來說
「蛤,幹嘛要搞新的東西?」無論在辯論還是日常生活中,當你提出一個新的計畫時,常常聽到各種質疑。可能來自對手、隊友、或是你自己內心的聲音。這時你可以使用 Stock Issues 這張檢查清單,幫助你確認:「我真的提出了一個完整、有說服力的計畫嗎?」
雖然 Stock Issues 來自美國政策辯論(Policy Debate),不過他不只能用在辯論中。不管在提案,黑客松比賽,生涯規劃,Stock Issues 都能幫助你確保你的計畫是全面且有說服力的。而今天我們要來談談他的五大核心議題(Significance、Harms、Inherency、Topicality、Solvency),以及如何在辯論與日常生活中運用它們,讓你成為網路和現實世界中的大王。
這是一段川普講關於健保的辯論,你有被他的政策說服嗎?
Stock Issue 是什麼?
Stock Issues 和股票沒有任何關係,直譯為「常備議題」、「核心議題」,也是中文辯論中的「需根解損」。指在爭論一項政策時普遍需要考量的幾個基本問題。早在古典修辭學中就有「論題」(stasis)的概念,要求倡議者針對議題的事實、定義、價值和政策等方面提出論證。現代辯論理論將這種思維發展為 Stock Issue 架構,用以分析任何政策性主張在邏輯上應該涵蓋的要點。
比如說你不知道該不該繼續暈百川系的女生,這時你可以想:
- 需要性:我對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滿嗎?
- 根屬性:這些問題真的跟他/她有關嗎?
- 解決力:暈他/她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 損益比:女友 +1 vs 帳戶少一個 0
沒有任何辯論比賽跟你說「欸你得用 Stock Issues 來分析」,就像沒有人說「你做一個專案一定要用 SWOT 分析」一樣,但是他是一個很好用的輔助工具。以槍戰遊戲為例,你要說一把槍好不好用,你可能會考慮到傷害力、射速、精準度、後座力、彈匣容量等等。沒有人說你一定要講這些理由,但是其他人可以從這些點來質疑你。所以在提計劃時都先想過是一個不錯的做法。
Stock Issues 的五大構成要素
傳統上,政策辯論的核心議題包括以下五個要素:重要性(Significance)、弊害(Harms)、根屬性(Inherency)、合題性(Topicality)和 解決力(Solvency)。
重要性(Significance)
「這很重要嗎?」
正方需要證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相當的嚴重性或廣泛性,如果不加以改變將會造成重大的損失或錯失重大的機會。畢竟以決策者角度能躺平幹嘛冒風險做事?
範例
辯題:「應該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以減少污染」
你可以透過具體的數據和案例,正方凸顯問題的規模與嚴重性,使聽眾意識到「哇這很嚴重」。
正方:每年有數以億計的塑膠吸管流入海洋,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危害,數十種海洋生物因誤食塑膠而死亡,長遠來看也威脅食物鏈與人類健康等。
這時反方可以質疑:「你的證據可信嗎?」「太誇張了吧,實際統計顯示塑膠吸管佔整體海洋垃圾比例極低」
重要性的攻防實質上是在爭奪「需不需要改變」的判准:正方力證「非改變不可」,反方則嘗試降低改變的迫切性。
弊害(Harms)
「阿然後呢?」
這部分正方要清楚描述並證明目前體制或情況下造成的負面後果。例如社會上的危害、人民受到的損失、不公不義的現象等等。你沒證明「問題存在」,那當然不需要新的政策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弊害」著重於問題本身,而「重要性」則在凸顯問題的嚴重程度。
- Harm:這件事會燒家
- Significance:這火大到需要消防隊出動
如果現狀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那就為改變提供了論據。反之,若反方能證明現狀其實無大礙,那麼辯題所指的政策改變就失去意義。
範例
仍以禁用塑膠吸管的辯題為例。
反方:「有無證據證明吸管垃圾是主要元兇?」、「政府其實已有回收計畫在減緩此問題」、
「我不是很在乎海龜欸」。
正方則須提前準備研究與證據支援,強調這些弊害確實存在且值得關注,為後續討論方案提供了前提基礎。
延伸
有的時候「重要性/需求性」常與「弊害」合稱為 「需要性 Needs」。無論名稱如何,重點都是在強調:沒有重大問題,就沒有政策改變的正當性。
根屬性(Inherency)
「為什麼這個問題不會自己被解決?」
"Why can't we sit back and wait?"
正方必須說明為什麼現存體制未能解決弊害?常見的根屬性類型包括:
-
法律/結構性障礙(Structural Inherency): 問題源於現行制度或法律本身,例如法規禁止可行的解決方案,或體制設計缺陷使問題持續存在。
-
態度/意識形態障礙(Attitudinal Inherency): 問題來自人們的想法與態度,例如決策者的忽視、社會大眾缺乏認知或改變意願低落。
-
落差型障礙(Gap Inherency): 現有政策雖存在,但執行或覆蓋範圍不足,例如措施無法照顧所有受影響群體,或實際成效有限。
-
存在型障礙(Existential Inherency): 問題的存在本身即代表體系的失能,無需其他外在因素,它就是一種障礙的體現。
如果正方無法指出問題持續的內在原因,就可能出現這樣的反駁:生命自然找到出路,現狀或許自有解決之道、不需要額外行動。
範例
正方:「市場機制無法自然減少塑膠製品使用,因為塑膠吸管便宜便利,業者和消費者缺乏減用動機。而且現有法規對一次性塑膠限制不足。
也就是說,政府若不介入,塑膠污染的問題不會自行改善。
反方可能會尋找相反例證,譬如:「某些企業已自發性地減塑,說明不需要政府強制」、「科技進步會帶來可分解塑膠的市場解決方案」等,以聲稱現狀其實有能力解決部分問題。正方則須進一步強調現狀改善的瓶頸。例如引用資料顯示自願減塑的企業僅佔極少數,整體成效不足,或者強調新材料尚不成熟難以大規模運用等。
透過「根屬性」的論證,正方證明其提案具有必要性:因為現有體制的限制或原因,問題不會自我消失。反之,如果反方證明問題其實是「偽問題」(例如早有解決方案在路上),那正方方案的必要性便大打折扣。
補充
有時根屬性也可理解為「現狀之所以未採取行動的原因」。因此反方常見的攻防策略是指出「其實現狀早已在行動」或「問題的起因不在現行政策範圍」。例如,在醫療政策辯論中,反方若能證明政府已經有類似計畫試點,只是尚未見效,那麼正方的根屬性論點(現狀沒作為)就被瓦解。總之根屬性是在確保正方計劃不是多此一舉,要麼填補現狀缺口,要麼克服現狀障礙。
合題性(Topicality)
計劃當然要是符合題目設定的範圍與主旨。如果正方論證的內容偏離了辯題(Off-Topic),那不管你的計劃多有效都不應該在該場辯論中被考慮。
範例
假設辯題是「政府應加強管制工業廢水排放」,例如提議修改環保法令、增加廢水處罰力度等,就是直接相關且合題的方案。
如果正方離題,提出一個與工業廢水無關的計畫(比如去管制空氣污染或其他環境議題),反方就可以提出 Topicality 異議,指出正方不符合辯題要求。
合題性常常在玩文字遊戲:反方可能引用權威字典或文件定義,主張正方計畫超出辯題範圍;正方則要捍衛自己的定義或論述計畫如何在合理解讀下屬於辯題範疇。例如,針對「加強管制工業廢水排放」,若正方計畫聚焦於「工業廢水的資源再生利用」,反方可能質疑這是否屬於「管制排放」的概念。這時正方需要論證再生利用也是減少排放的一種方式,從而符合辯題本意。
Topicality 通常是反方拿來提出異議的,正方不太需要主動強調。但正方仍有責任確保自己的方案不跑題。你可以稍微在計畫中說明如何滿足辯題,例如直接引用辯題關鍵字來描述方案。
解決力(Solvency)
「這個方案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解決力指正方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成效。就算問題很大(有重要性和弊害),也確實需要改變(根屬性明確),但如果你的計劃沒辦法真正的解決問題,那同樣沒有意義。
範例
在禁用塑膠吸管的案例中,正方必須證明「禁用吸管」這個方案可以有效減輕塑膠污染問題。他們可以引用他國經驗或專家研究:例如某國施行塑膠禁令後塑膠垃圾減少了 30%、或者科學評估顯示減少吸管能顯著降低海洋塑膠碎片的數量等。同時,正方需要闡明方案在現實中可行(feasible)。例如政府有能力推行這項禁令、替代品(紙吸管、不銹鋼吸管等)可滿足需求且成本可控等。
反方可以質疑正方方案的實效和可行性,例如:「禁用吸管後,塑膠垃圾主力其實轉為其他物品,總量不減」、「消費者可能轉而使用其他一次性塑膠,問題依舊」或者「政策執行困難,難以全面落實」等等。反方甚至可以搬出反例:某地曾推行類似政策但效果不彰,以削弱正方的論點。正方則應備妥反駁,如引用不同地區成功案例,或強調配套措施可提升成效等,來鞏固方案的解決力。
損益比(Desirability)
Z>B - 利有沒有利大於弊?
在辯論中,常常需要比較實施方案的世界與維持現狀的世界兩者之間的利弊差異。有的理論將此稱為「利益衡量」(Cost-Benefit 或 Impact Analysis)。
- 正方:做了這件事後,整體情況比不做更好。
- 反方:副作用或代價(如經濟成本、副作用風險)更大。
以上五個構成要素緊密相扣,組成了 Stock Issue。正方通常會按某種順序在立論中逐一闡述這些要素,使評審相信「現狀有重大問題→問題不會自己好轉→我的方案能針對問題且符合題意→方案有效且值得實施」。反方則會圍繞這些節點各個擊破。我們接下來更深入看看,辯論實戰中如何辨識並運用這套架構。
沒事別搞事
你有沒有發現上面這五點的結論就是:沒事別搞事。除非正方證明有必要改變現狀,否則就預設維持現狀(也就是反方)較為安全合理。這又叫做推定(Presumption)原則。
你可以想像你想跟學校申請任何東西,事前你都需要做好許多研究。然後學校隨便給你任何一個理由就可以打槍。在 Policy Debate 裡面正方也是如此,只要反方能從任意一個點打中你他就贏了。
比如說最近看到有一個立委說:「我想要蓋一個寵物公園。」,或是假設台灣要推行全民基本收入(每月政府免費給你生活費)。這時候假設反方來一句「預算被砍了,沒錢。」雖然這招很爛但如果你不能反駁他的話,這個計劃就被打槍,反方勝利。所以 Policy Debate 裡面正方確實要解釋證明的很多、很累(aka 承擔舉證責任),每一項 Stock Issue 都要能說明。
多做一定是多錯的嘛 -曾博恩
正反方如何圍繞 Stock Issues 展開攻防
這裡分別從正方與反方角度,說明在實戰中如何辨識和運用 Stock Issues。
正方:架構主張的策略
一個正方的辯稿可能長這樣:
-
引言與辯題分析: 開宗明義點出辯題,釐清關鍵定義,界定討論範圍(確保合題性)。
-
問題闡述(重要性+弊害): 描述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嚴重性,以數據、調研和具體案例支援,讓聽眾明白「我們面對的困境有多嚴重」。
-
原因分析(根屬性): 解釋為何現狀無法自行解決這些問題,指出體制上、觀念上或現有措施的不足,凸顯「需要新的行動」的理由。
-
方案提出(Plan): 詳細介紹正方的政策方案,包括施行主體、具體措施、資源來源、時間框架等。這部分在 Stock Issues 中沒有一個對應的單一路徑,但它是承上啟下的核心,銜接了問題與解決之間的橋樑。在 Policy Debate 中沒有明確的方案,光說問題和好處是遠遠不夠的。
-
方案論證(解決力及優勢): 證明所提方案可以有效解決先前指出的問題,預期將帶來哪些好處(例如降低多少事故率、節省多少成本等等),同時預先化解方案可能遭遇的質疑(例如可行性、執行副作用等)。
-
總結呼籲: 強調改變的必要與方案的可行,再次點題呼籲支持。
如果你把這每一項都講清楚了,反方就很難抓你的漏洞來打。比如說如果正方如果疏忽了「根屬性」,沒有說明現狀為何不能解決問題,反方就很可能在隨後的發言中指出:「對方並未證明現有制度無效,也許不需要新政策」。再比如說如果正方沒提及方案的可能副作用,反方就可放大方案風險,質疑其解決力及重要性。
實際比賽中正方應該要多使用範例、數據、研究報告、專家意見等具體證據來支援每個 Stock Issue 的論點。例如在論證「重要性」時引用權威報告數據,在說明「解決力」時援引學術研究或他國經驗作佐證。逐點鞏固、環環相扣,讓整體論證如同一條完整的鏈條,沒有明顯薄弱環節。當正方成功做到這一點時,反方將很難找到輕易突破口,只能選擇比較策略(如提出反方案或更大的架構挑戰)。
反方:攻擊破口的策略
反方在看到正方的架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辨識正方在哪些 Stock Issue 上可能存在弱點,然後集中火力各個擊破。因為正方很可憐每一個點都要是完美的,而反方只需攻下一城就可以動搖對手整體案例,因此反方通常會採取 「抓漏點、針對性反駁」 的策略。
常見的反方攻擊思路對應于每個 Stock Issue 要點如下:
-
質疑重要性: 主張問題的嚴重程度被高估或不存在。例如「對方舉出的案例屬於極端少數,不具代表性」,或「數據顯示該問題影響的人數/範圍有限,並非緊急議題」。目的在於削弱正方所謂改變的迫切性。
-
否認弊害存在: 直接挑戰現狀中是否有正方聲稱的問題。例如「政府早有相關計畫,現狀其實正在改善中」,或者「研究發現塑膠吸管並非主要污染源,對生態影響可忽略」。這是從根本上否定改變的必要。
-
反駁根屬性: 指出現行體制其實可以或正在解決問題,正方所謂的「障礙」並非不能克服。例如「相關法規不是沒有,而是執行力度問題,無需新法」、「民間力量興起,自發已在解決該問題」。藉此表示不需要額外政策。
-
提出不符題(Topicality 異議): 如果正方方案有跑題之嫌,反方會正式提出合題性的挑戰。例如「辯題討論的是工業廢水,但正方方案聚焦生活污水,兩者不符」,要求評審在程序上判定正方方案不相干。這種策略一旦成功,正方整個論述將被判離題而失效。
-
攻擊解決力: 質疑方案能否如預期奏效。典型做法有提出反例(「某國也試過這方案但失敗了」)、強調方案的副作用(「禁用塑膠吸管會導致某產業受損,帶來經濟負面影響」)、指出方案的執行困難(「監管成本過高、難以全面執行」)等。這實際上是在說:「即便有問題,你這個方案也解決不了或不值得實施」。
-
提出反方案或比較優勢: 有時反方會聲東擊西,承認問題存在但提出替代方案(Counterplan, minor repair):「我們也同意該減少污染,但不用對方那招,我們有更好的方法」。例如正方提禁用吸管,反方也許提出「加強回收體系」作為反方案。如果反方能論證此反方案更有效或更少副作用,那等於從解決力和重要性兩方面擊敗了正方(因為正方方案相形見絀)。又或者,反方乾脆提出不行動的好處,也就是所謂「維持現狀的優勢」。強調改變可能打亂現有秩序、引發新問題,使得不改變反而更好。
總之反方的核心就是:
- 你這計畫因為某一個 Stock Issue 有問題,所以爛透了。
- (可選)要不試試我的方案?
抓住正方論證中最薄弱的一環放大,讓評審對正方全盤方案產生懷疑。這種「破一點勝全部」的模式要求反方具有敏銳的分析力和靈活應變能力。在實戰中,反方不一定能一次找到正方所有弱點,但至少會優先選擇最有把握的一兩個要害猛攻。同時,反方在質詢環節也會有意引導正方暴露不足之處,例如刻意問及正方沒提到的方面(「請問您的方案預算從何而來?」「您提到限制企業排放,那如何處罰違規?」),藉以為後續反駁蒐集彈藥。
需要注意的是,反方攻擊 Stock Issues 如果每點都蜻蜓點水、缺乏深入論證,可能哪一點都無法真正擊破正方。聰明的反方會評估哪個議題上正方明顯準備不足或論據最薄弱,集中火力深入鑿穿。同時也要留意自身論證的一致性:避免一邊說「問題不嚴重」,又另一邊提出「有更好方案來解決問題」,自相矛盾。總之,Stock Issues 為反方提供了清晰的攻防地圖,而反方的工作就是找出那條最有效的進攻路線。
Stock Issues 在生活中的溝通說服
當我們試圖說服他人接受一個觀點或推行一項計畫時,本質上也在進行一場「小型辯論」。運用核心議題的邏輯來組織說服內容,可以讓論述更周延、有說服力。
想像你在工作中向上司提案一個新專案,不妨按照 Stock Issues 的脈絡來構思溝通:
-
提出問題(需要性): 先點出目前公司面臨的痛點或可以改進之處是什麼,以及這個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大。例如:「我們的產品投放市場後用戶留存率只有 50%,這嚴重影響了營收成長。」
-
分析現狀(根屬性): 解釋為何這個問題依然存在,現有做法哪裡不足。比如:「目前我們只專注開發新功能,缺乏對老用戶的關懷機制,導致用戶流失。若照現有模式繼續,留存率恐怕無法自行提升。」讓對方明白現狀不會自癒,需要額外行動。
-
提出方案(計畫內容): 清晰描述你建議的專案內容。例如:「我們計畫推出 VIP 會員體系,增設積分和專屬客服等,提高老客戶留存。」確保方案具體明瞭,對方才能評估可行性(此處相當於在確認「合題性」。你的方案確實對準了前述問題,而非答非所問)。
-
說明效益(解決力/優勢): 展現方案如何有效解決問題,帶來哪些好處。可以引用數據或案例支援:「據市場調查,建立會員體系可將留存率提升至 70%。其他公司 X 採用後,年度營收成長 20%。預計我們執行後一年內可多創造 500 萬收益。」這些都是在證明方案的解決力和價值。
-
預先回應顧慮(成本與風險): 主動提及推行方案所需成本、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為何在權衡利弊後方案依然值得。例如:「此專案預算需投入 100 萬,但預期收益遠高於成本。推行中客服部門需要增訓,初期人力吃緊,但我們已制定培訓計畫,可將風險降到最低。」承認方案有代價,但強調利大於弊。
透過以上步驟,一個原本雜亂的想法就被你包裝成了一套條理分明、環環相扣的論證。上司在聽取時,也更容易理解並接受你的觀點。反之,如果你只是單純說「我有個想法挺不錯,我們試試吧」,卻沒說清楚為何需要、怎麼做、有啥效果,上司大概率不會買單。
在溝通說服的各種場景中,都能套用類似的思路:比如說醫療的疾病(ill)、可責(blame)、治療(cure)、代價(cost)分析法(IBCC),提案邏輯問題→起因→解法→成效->權衡等,這些工具的核心精神都是幫助我們系統性地思考問題與解決方案,避免遺漏關鍵環節。
結語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最近在比新竹黑客松,我是在說明簡報要繳交那天才被加進隊伍裡。因此我們要在截止前一個小時快速做出一個簡報來說明我們兩小時前才想到的點子。當時我就用 Stock Issue 的邏輯來幫助我們快速架構簡報內容。為什麼要做這個專案、解決什麼問題。
隨著辯論的發展,評判標準比傳統 Stock Issues 典範更加多元(例如比較優勢典範、政策制定者觀點、Tabula Rasa 等)。現代賽場上也出現許多脫離核心議題的進階論點(如 Kritik 批判、理論挑戰等)。然而即便在這些新穎打法下,大多數政策性辯論的基礎仍然沒有脫離 Stock Issues 的範疇。畢竟任何政策主張最終都要回歸到問題是否存在、方案是否有效這些根本問題上。因此,不論是初學者還是老練辯士,理解並善用 Stock Issue 架構,都有助於扎實地建構論述。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對 Stock Issue 架構有更深入的理解,並靈活運用在辯論賽場以及生活中的大小事上,搭建出一道道嚴謹而有力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