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中禁用的黑魔法 Kritik - 這個辯題根本不該被討論

簡單來說
在辯論(特別是政策辯論或美式學術辯論 like LD、CX、BP)中,Kritik(簡寫 K) 是一種批判戰術,它不是在講「方案好不好」,而是在挑戰對方觀點背後的基本前提、價值觀、語言、或思維框架。
你可以把它當作:「我不跟你玩你設定的遊戲規則,我要挑戰你那套規則本身」。
聽不懂對吧,我來舉個你絕對懂的例子。
提醒事項
- 這是十分進階的辯論技巧,請先把基本的 stock issue 弄熟之後再來別墅裡面唱 K。
- 就像辯論正反方都要打一樣。以下的論點都只是範例,不代表我個人的立場。
「台灣女性該服義務役」
-2023 全國高中英語辯論比賽 Policy Debate 辯題
這很好懂吧,正反方會講什麼你大概也想得到。
但這時候反方(Negative)可以提出一個 Kritik,說:
「台灣根本不是國家,兵役制度本身就是殖民遺毒/虛構主權的延伸,整套制度都應該被質疑,而不是去納入女性。你越補強制度越延續虛假的國族敘事。」
這時候他就不是在跟你比「女性要不要當兵」,而是整體否定這場討論的預設:
→「你預設台灣有正當的國防主權,這個預設本身有問題。」
這叫做「框架 Kritik(Framework K)」或「國族建構 Kritik」。我們還可以更可怕一點,扯到「身份 Kritik」:
「這個辯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它假設了『女性』這個身份是單一且固定的,忽略了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者等多元身份的存在。這樣的假設再製了性別二元論的壓迫結構。」
或是「國家否定 Kritik」:
「國家這個概念根本不應該存在,我們不該去支持或強化任何形式的國家制度」
這時候對手傻了,評審也傻了。這種打法完全不考慮政策的實際利弊,因而完全脫離了政策性辯論制度「訓練理性決策」的初衷。這就是為什麼兩岸絕大部分的辯論賽事都禁止使用 Kritik 的原因。有點像台灣少棒投變化球把其他國家打爛一樣,後面就被禁止。
「基本上,我們的比賽不鼓勵一種叫做『Kritik』的 case building 方式,也就是正反方的論點幾乎都繞著某些 crutical theories 來建構,而完全不提該政策在現實面(stock issues)的必要或非必要性」 - 高級中等學校思辨與英語論辯 FAQ
如果上面那句話聽不懂的話沒關係,我看了二十幾次才勉強懂。就是我們學辯論時通常會教你用股票問題(stock issues,應該不是這樣翻譯啦)來分析,比如說有沒有利大於弊、是否可行、是否有必要等等。但 Kritik 就完全不管這些,直接挑戰辯題的基本假設。原本這是美國一些學校想訓練學生哲學思辨能力的一種趣味性的做法,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但既然都知道了,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Kritik 的戰略意義
Kritik 不只是學術思辨工具,也具有強烈的策略效果:
- 逆轉主導敘事:把原本掌握話語權的隊伍打回思辨起點。
- 改變評分基準:逼裁判重新思考辯題,而非單純政策影響。
- 拉高批判高度:讓辯論從政策技術提升到政治與哲學層次。
常見的 Kritik 類型
這裡我跟 AI 討論出五個範例,畢竟哲學不是我的專業。
🔧 1. 資本主義 Kritik(Cap K)
「你說應該增加自動化來減少人力成本」=你把人當工具。
「你只關心效益和成長,卻忽略了人的價值和情感,我拒絕你這種非人化的邏輯。」
- 核心批判:你把政策論證建立在「提高效率、利潤、成長」這種思維,這其實是資本主義話語。這種語言看起來中性,其實會讓人失去尊嚴、被當作資源利用。
- 背景: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Žižek 等。
- Impact:這種邏輯讓人變成「生產單位」,壓力、疏離、剝削都被合理化。
- Alternative:建立一種以人為本、關注情感與連結的生活方式,鼓勵非效率導向思維。
🧭 2. 殖民主義 Kritik(Colonialism K)
「我們應該援助非洲,幫他們建立更好的制度」→ 視對方為被動、落後的對象
「你整套提案預設了某種「中心」來拯救他者,這就是殖民思維的延伸。」
- 核心批判:你講話的方式預設了自己是知識中心、進步象徵,其他文化或國家是「落後」、「有待救援」的對象。這是一種再製帝國主義。
- 背景:Edward Said(東方主義)、Spivak(Can the Subaltern Speak?)
- Impact:這會讓被殖民國無法自主,文化也被邊緣化。
- Alternative:尊重在地知識、自主性,從非西方視角出發看問題。
🧩 3. 語言 Kritik(Language K)
「我們要保護身心障礙者」→「保護」預設了他們沒有能力自立
「你說『弱勢』這個詞本身就在預設他們是無力的,這種語言就是壓迫的再生產。」
- 核心批判:語言不是中性的。你用的詞語、句子、比喻,可能會無意間再生產壓迫或排他結構。
- 背景:Judith Butler、Derrida、語言解構主義。
- Impact:這讓弱勢族群被固定為受害者角色,喪失主體性
- Alternative:使用更平等、有主體性的語言結構,例如「與弱勢共構社會空間」
🏳️🌈 4. 身份 Kritik(Identity K / Intersectionality K)
「我們要推動免費大學」→ 但如果政策沒有考慮跨性別學生面對的歧視,還是不足
「你說的政策根本沒有考慮到我們這些同時是黑人、跨性別、窮人這種複雜身份的人。」
- 核心批判:傳統政策思維太過單一,只看「經濟」或「安全」,沒有考慮到「交織的身份結構」如**:性別+種族+階級。
- 背景:Kimberlé Crenshaw(交織性)、Judith Butler(性別 performativity)
- Impact:壓迫依然存在,但被你忽視
- Alternative:以「從邊緣看中心」的方式來規劃政策,確保每個人都被看到
🔐 5. 國安話術 Kritik(Security K)
「我們應該加強邊境管制,防止非法移民」→ 把特定族群妖魔化
「你說為了「安全」要增加監控,但這個『安全』其實是拿來掩飾控制的話術。」
- 核心批判:「國家安全」常常被當作正當化暴力與監控的藉口,讓某些人永遠活在「例外狀態」(被監控、被排除)
- 背景:Michel Foucault(權力/知識)、Giorgio Agamben(例外狀態)
- Impact:侵犯人權、強化國家暴力、讓某些族群永遠無法被信任
- Alternative:重新定義安全:不是「免於威脅」,而是「所有人都能安心存在」
總結:怎麼打 Kritik?
- 觀察對方的語言、預設價值、框架
- 找出這些東西背後的壓迫性
- 說明這些觀點怎麼傷害人/再製壓迫
- 提出替代思維、語言或政策方向
- 要求評審投你,是因為你挑戰了壓迫話語
用 Kritik 就無敵了嗎?面對質詢
但其實遇到 Kritik 也不用緊張,質詢在處理哲學批判時非常有用。例如
「應該拒絕增加公共衛生援助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提供安全的水和衛生設施。」
「野蠻人 / 受害者 / 救世主」哲學批判認為這個政策暗示了非洲人是需要被拯救的受害者。這種救世主的隱喻推動了對非洲的再殖民化。
正方可以在質詢中要求反方解釋這個哲學批判的含義:
- 請解釋一下,為何透過提供安全的水和衛生援助會使非洲再次被殖民?
- 我們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多少個殖民地?
- 是否任何為非洲提供援助的計劃都應該被否定?
- 您是否主張我們應停止對非洲所有形式的援助?
- 您是在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府可以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解決不安全飲用水的問題,還是說您只是不在乎他們是否死亡?問題在於語言還是行為?
- 您說我們不能把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稱為受害者,那麼,您是否意味著他們是自作自受?
- 您說殖民主義是非洲大多數問題的原因,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不應該幫助非洲人民?
事情的真相是,大多數哲學批判都是如此反直覺,以至於如果辯論者採取不斷追問的方式,迫使哲學批判者解釋,對方就會不攻自破。
結語
Kritik,特別是身份 Kritik,是在辯論中提醒我們「話語就是政治」的重要思辨。它教會我們去挖掘政策論述背後隱藏的價值觀與權力結構。在面對日常議題時,Kritik 的思維也能幫助我們更敏銳地觀察壓迫、反思語言、並為邊緣群體發聲。
但比賽說不能用就別用。給你用你也不一定會贏。
封面圖來自 Eduardo Mallmann 於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