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他可以這樣判?」、「他知道辯論的規則嗎?」、「他有沒有在聽我在講什麼?」、「你以為這是演講比賽喔?」

有時候打完辯論比賽之後你會想打評審,然後再跟他辯論。但到頭來就算評審沒有辯論經驗,就算對方講的全是謬論,辯論就是在講說服,你沒說服就是沒說服。不論你自認打得多精彩,如果裁判聽不懂、跟不上、或不買單你的論點,那就白費了。如果我們能夠先了解裁判的偏好,那麼在賽場上我們就能夠更有效率地 turn on 他,進而贏得比賽。

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一些名詞,常見的裁判類型(Lay、Flow、Flay、Tech,以及Panel多裁判情境),如何判斷他們是哪一種,以及如何根據他們的偏好調整講法,真正做到「看臉色說話」。

上 Tabroom 看看

首先如果你比的是 Tabroom 上的比賽,可以上那個很難用的網站看看裁判的 Paradigm(頻判標準)。有點像是簡單的自我介紹,裡面會寫他們的辯論背景和喜好。這些資訊能幫助你了解他們的風格與偏好。

比如說這是我下個月要美國愛荷華比的 World Schools 的裁判,點擊左邊 Paradigm 底下的 icon 就可以查看。

Tabroom Judges
Tabroom Judges

你在 Tabroom Judge Paradigms 上可以搜尋 Elvis Mao 或點擊此連結查看我的 Paradigm 喔!

比如說這是我的指導老師 Mr. Hays 他的 Paradigm(節錄):

Mac Hays' Paradigm
Mac Hays' Paradigm

我們可以看到他可以接受什麼(比如說讀很快),希望看到什麼,不能接受什麼。以及他會如何決定誰贏(比如說他很重視影響力 impact)。

最後你還可以到他的 email,目的是在傳送證據卡時也可以把他加進 email chain 裡面(寄一份副本給他。)

而這是另外一位曾經判我們輸的評審

Jonas 頻審的 Paradigm
Jonas 頻審的 Paradigm

你可以看到他說他是一位 Flay Judge。那麼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Lay Judge(非專業裁判)

也是指國民法官。這類裁判通常沒有辯論經驗,對辯題的內容、辯論術語和流程不熟悉。他們更注重所謂的「文組邏輯」,而不是辯論的技巧或深度。

通常就是自以為很懂辯論的評審(在師大很常見。)他們可能有點辯論背景(比如說額...上過一天培訓?),自以為很有邏輯。

怎麼判斷?

  • 當你知道他是英文老師而不是辯論專業。
  • 當他們說「我對這個議題不熟」。
  • 當他們沒寫 Paradigm。
  • 比賽開始前沒有給你們提問。
  • 當他們說我更重視邏輯(通常都沒什麼邏輯)。
  • 如果他們沒有在認真做 flow 筆記。

如何應對?

  • 當作這是一場演講比賽。
  • 講慢一點,咬字清楚。
  • 避免術語,像是“non-unique”、“turn”、“delink” 等等)。
  • 不要走末日劇本(low-probability, mega-death),如核戰、滅絕。他們更在意真實性而非推論深度。
  • 講故事,講邏輯,畫大餅,用簡單的說法讓他們知道你贏在哪裡。

這種評審在台灣本地的比賽非常常見,很難應對,很難預測。有時候有一些評審(尤其是師大英辯)會有他們自己有趣的邏輯:

  • 不重視 weighting,數你打了幾個點,對方回了幾個點。
  • 看你有沒有看起來很努力。
  • 會自己加入 debate,挑戰對方根本沒問的問題。
  • 判自己的學生贏。

Flow Judge(記錄型裁判)

專業評審,通常是有比賽經驗。了解辯論結構,能跟上中等偏快語速,理解基本術語。

怎麼判斷?

  • 他們說自己以前也是辯士。
  • 他們的 paradigm 提到 “weighing”、“line-by-line”、“speed preference” 等等辯論的關鍵字。

如何應對?

  • 這是一場辯論比賽。
  • 可以講快一點(但不要 spread 狂飆)。
  • 最好回應對方講的細節 (line-by-line),但大結構也要清楚。
  • 可使用一般術語(delink, turn, weighing),但避免太進階的詞(像是 K、theory 等)。
  • 注意論點要有後續延伸(impact),邏輯清楚。

Flay Judge(介於 Lay 和 Flow 之間)

Flay Judge 是最可怕的。顧名思義就是介於 Lay 和 Flow 之間的評審。同時重視表達跟邏輯,有大致做筆記 (flow) 的能力,但不太完整,也容易主觀介入。

怎麼判斷?

跟 Flow 比較稍微接近一點,可能會稍微比較難區分。

  • 如果他說自己以前有辯論經驗,但你看他也沒得什麼獎。
  • 如果他的 paradigm 上出現我有「某某評審資格」等等不等於好評審的履歷。
    • 我上過某個培訓課程。
    • 我是英文老師。
  • 如果是其他類型的辯論(Policy, LD)的評審來判 PF 很有可能是 Flay Judge。

如何應對?

  • 這同時是一場演講比賽和辯論比賽。兼顧flow 與整體 narrative,不能只贏其中一邊。
  • 語速比面對 flow judge 慢一點,確保他們聽得懂。
  • 視情況調整術語使用,觀察他們的反應。
  • 重視延伸與一致性,不要讓他們有自己理解的空間。
  • 注意肢體語言,如 eye contact。

Tech Judge(技術型裁判)

是誰?

  • 通常是辯論教練、全國冠軍等等很會辯論的人。
  • 能處理很快的速度與進階論證,支持「技勝於真」理念。

怎麼判斷?

  • 他們是教練、冠軍級的辯士,那麼他們很有可能是 Tech Judge。
  • 如果他們的 paradigm 寫了很多術語。

如何應對?

  • 基本上可以用很快的語速(只要他們沒說不行)。
  • 大部分的評審會在意你有沒有回應每個論點(line-by-line)。
  • 進階術語與框架都可以上,他們大多可以理解。
  • 每次上台 link/impact 都要清楚地說明。
  • 評審能夠理解你的假設框架,所以你可以模擬許多極端的場景和後果。
  • 收斂很重要,後段演講要縮小戰場,挑一兩個大點猛打。
  • 基本上絕大部分的人只會接受第二次 rebuttal 或 summary 以前的論點。不要在final focus丟新論點,後面的他們會直接忽略。
  • weighing 很重要

多裁判 Panel

靠近後面的決賽決賽可能會出現三人(或甚至更多)的評審,由投票多數決定勝負。

如何應對?

  • 若三人風格相同(如都是lay),就照那風格打。
  • 若有兩個相近,一個不同,優先爭取那兩票。
  • 三人全不同,找共同點,如速度較慢、強調邏輯等。
  • 你只需拿下兩個人的心即可。

結語:勝負只看裁判,策略決定勝利

辯論比賽講白了就是演給裁判看的一場戲,我通常都說是 stand up comedy。觀眾開心喜歡就好。從準備到比賽每一步都要思考:「我這樣講,他聽得懂嗎?他會記住嗎?他會投我嗎?」

  • paradigm 能看就先看,沒有 paradigm 就一定要先問。
  • 講話太快時,如果裁判放下筆,那你就該慢下來
  • 最後,無論裁判背景如何,都要保持尊重。

以上是我多年來的經驗與觀察。技巧可以練,資料可以準備,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才是真正讓你從好辯士邁向勝利者的關鍵。

毛哥EM

數位創作者,全端工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