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文辯論在幹嘛?

簡單來說
我平常基本上完全不滑 Threads,也不會在社群媒體上跟人吵架。Like I'm the guy who gets paid to fly to the U.S. for debate tournaments — 我才懶得跟隨機的人機吵。
我的部落格多了一個英文辯論的分類。主要是因為我在準備的時候不管是整理資料還是辯論的風格都很理科工程師,同時身邊有一些朋友說自己很喜歡辯論,但其實聽起來比較像小朋友吵架。因此這個系列希望可以用有趣的方式讓大家對於英文辯論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同時可以更有技巧的和別人吵架。
免責聲明。
這個系列的任何內容不建議使用於亞洲父母。因為你可以邏輯講贏他,但他們可以斷糧。
為甚麼要學辯論?
首先是這個很現實又很像打廣告的問題。
- 首先,當然,你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都會大幅提升。
- 以升學來說:
- 英文辯論的架構完全可以用在學測作文。
- 比賽拿獎可以直接有特殊選才資格。
- 比賽光參加就可以寫學習歷程。
- 以能力來說:
- 你會累積閱讀大量英文的能力。
- 你會有整理大量資料的能力。
- 你會有快速吸收新知識的能力。
- 你會知道看到問題該如何思考和分析。
- 對於我們理科生來說:
- 你會學會講人話。
- 你會了解如何看待或解釋數據。
- 你會了解除了數據以外,還有甚麼方式可以說服其他不理性生物。
- 你會知道怎麼寫給人看的文檔。
- 你會讓文科生知道不是你們講一些煽情的幹話就可以贏過我們。
我打英文辯論是因為覺得社團加創客社應該沒辦法做我想做的事,然後想維持住英文能力所以選擇英文辯論社。看來我的想法完全是對的。
辯論的賽制
接下來我來講一下高中生最常接觸的辯論賽制(或著說是我接觸到的辯論賽制。)
政策性辯論 Policy Debate
比如說全國高中英語辯論比賽。
政策性辯論就是連政府專家學者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期待一群高中生能給出解決方案。
政策性辯論題目會有一個提議,然後正方要支持,反方要反對。(廢話)
"Resolved: Academic portfolios for college admission should be abolished in Taiwan." 台灣的大學申請應廢除學習歷程檔案。
"Resolved: That Taiwan’s compulsory military training should include both men and women." 台灣的義務役應該同時包含男性與女性。
這兩個是這 2025、2023 全國高中英語辯論比賽的辯題。
- 正方 Affirmative (Aff):要進行這個計畫。
- 反方 Negative (Neg):不要進行這個計畫。然後可以考慮要不要執行其他計畫 (Minor Repair)。
正反方需要回答互相的問題,就跟法院一樣(至少應該要是這樣。)
題目通常會在幾個月前公布,可以查資料準備。正方需要提出一個完整的計劃 (Plan)。反方負責證明這個 Plan 很爛、不可行、維持現況比較好、或是用其他計畫比較好 (看你想怎麼講)。
對於新手來說反方用維持現狀會比提一個新的計畫來的簡單,不然很容易被打「啊你也沒好到哪裡去啊!」這樣戰場會比較廣一點。
流程
列出來很攏長。簡單來說兩個人一隊。正反方所有人輪流上台講話,講完就馬上被另外一方質詢。重複兩次就結束了。
公共論壇辯論 Public Forum Debate
比如說全國高中英語辯論比賽、NSDA。
公共論壇辯論 (又稱非政策性辯論,PF),就是你和朋友在餐廳吃飯時會閒聊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沒有 Plan、畫大餅的 Policy。
"Resolved: Social media has altered human social interactions for the better." 社群媒體已經正面地改變了人類的社交互動。
"Resolved: On balance, the world will be a better place if there are fewer languages." 整體而言,如果世界上的語言變少,世界將會變得更好。
- 支持方 Pro: 利大於弊
- 反對方 Con: 弊大於利
反對方可以講自己的,不一定要一一正面回應正方的問題。
高中生比較喜歡打 PF 勝過打 Policy,因為就講故事畫大餅就可以了,但還是需要查證據資料。
Pro vs Proposition
有時候 Proposition 會被簡稱成 Pro,但它並不完全是 Proposition 的縮寫。像是 WSDC(世界學校辯論)/ BP(英國國會辯論)中 Proposition 是正方的正式名稱,但在 Public Forum 中正式名稱通常是 Pro 而已。
Pro 是拉丁文「pro」的直接借用,意思就是「for / in favor of(支持某事)」。而 Proposition 是另一個正式術語,指辯題/提案/正方隊伍。
但其實這也沒有很重要,反正中文就都說正反方就好了。
流程
先各自說完自己的想法,然後吵架。重複四次。(最後一次講完就結束了,不會吵。)
模擬聯合國 Model United Nations
接下來講一下模擬聯合國 (簡稱模聯)。他不完全是辯論,也不完全是比賽。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進不了聯合國,所以一群高中生或大學生在那裡自己演不同國家扮家家酒假裝開會。
很多高中生很喜歡,因為沒有輸贏的壓力,而且國家這麼多,大部分時間發呆聽別人講就好了。但我是從來沒比過,也沒有想要去比,就準備那麼久然後去聊個天,然後被大國家欺負。
當然我的理解可能有點偏頗,畢竟這部分不是我的專業。
上面有點開玩笑,其實模擬聯合國是比聯合國還早開始的喔!只不過那時候稱為「國際大會」。第一次比賽是 1921 從牛津大學開始的。
其他賽制
World Schools 世界學校辯論賽制
簡稱 WSD,遵守英國議會式辯論流程。有的會先公布辯題,有的會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前公布。
不能上網,可以預先準備證據 (先查些可能會用到的數據然後印出來)。但基本上就是完全講故事畫大餅的演講比賽。
流程
正反方輪流講四次,每次八分鐘。
沒錯,基本上沒證據,準備半小時,然後你們一隊要唬爛 24 分鐘。
他沒有質詢時間,但是在別人講話的時候可以舉手插嘴 (提出 POI,Point of Information),但是要經過講話的人同意。所以你可能一直想問問題,但講話的人可以直接說 "No.",然後就繼續講他的了。
你可以問問題,或是單純講一下話澄清或補充。
Extemporaneous
一邊一人單打。
準備半小時,可以上網。流程是 Constructive Speech, Grand Crossfire, Summary, Final Focus。只有一次 Grand Crossfire,其他都是正反輪流講。
我很喜歡,打得很開心的賽制。有點像單人的即席 PF。
各種演講比賽
這些其實我覺得就完全不算辯論比賽了,但有一些雙語實驗班社恐不敢辯論的人會參加。
比如說 Mini TED、專題研究、簡報比賽等等各種演講比賽。
怎麼準備?
寫稿,然後比賽。額大概就這樣。
寫稿包含查詢資料,要寫你的論點,可能要反駁的方式,以及準備證據卡。證據卡是當我們在我們的稿當中會引用其他人的研究數據,我們會需要標註來源、作者、年分並節錄出來。有的比賽用電腦會直接用 email 傳送,師大的比賽不能用 3C 就需要把五六十張紙印出來。
要怎麼贏?
目前參加過的所有比賽雖然表面上都會寫但基本上沒有任何評判標準。評審開心,主辦單位開心就好。
有的評審會在網站上面寫他自己的評判標準,先看過多少有幫助。之後我會寫一篇文章來解釋各種名詞。
高中生都打甚麼比賽?
會在高中打英文辯論的基本上都是:
- 英文辯論社的成員。
- 英文好被老師推來比的。
- 雙語實驗班被老師推來比的。
對於台灣公立學校來說最主要的比賽就是由師大師徒所掌控的全國高中英語辯論比賽,這基本上是對升學有最直接幫助的。然後還有一些其他獨立的比賽如薇閣中學和台北市政府舉辦的西塞羅盃高中學生英語演講比賽,或是我們上禮拜去打好玩的忠信英文辯論邀請賽等等。
而國際學校、美國學校會打的我就不太清楚了。我是只知道我打過的 NSDA。
結論:所以你們能不能好好說話?
在台灣,許多學生從小就很會考試、很會寫選擇題,但一旦要站上台、說一段自己寫的稿,就會卡住、不敢看人、不知道要怎麼開口。不是他們不夠聰明,是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教過他們「怎麼講話」。如同有好的建材需要好的設計師,有好的產品需要有好的行銷,我們現在有好的基礎,接下來下一步還需要好的想法,最後還要有好的表達。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愛吵架,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會愛上辯論。但辯論的價值從來不只在比賽成績,而是你在這個過程裡開始練習一件簡單但困難的事:把自己想的東西,好好講出來。
你要怎麼把道理講得有趣?當你想為某件事發聲,你有一個夢想或計劃想實現,你是否講得出來?你是否能夠同時用理性和感性讓人能夠願意支持你?
這個系列希望不管你是要認真準備辯論,還是想在 Threads 上罵人把對方狠狠踩在地上磨擦,都可以對你有幫助。